前不久我報考高雄某國立大學碩士在職專班,很幸運地成為正取生,才在考慮繁忙工作之餘,是否能夠應付一週至少四天的課程,兩年後碩士學位能帶給我怎樣的效益,但今天晚上去上學分班時卻發生了一件挑動我憤怒神經的事。 學分班的老師是三位口試人員其中之一,中間下課時間把我們幾位准碩士生私下找去,耳提面命交代我們開學前的「重要準備」,是什麼呢?原來是提醒我們找時間去認識所長和另外一位教授,遞張名片增加印象,去當然不能空手到、兩串蕉。我混跡社會也不是一天兩天,曉得「人情世故」四個字怎麼寫,吃果子拜樹頭也是應該。 雖然必不十分確定會入學,但還是和其他同學討論起拜碼頭的時間。 下課後,老師一副「教不嚴,師之惰」的神情,又把我們拉去一旁「教育」說:「我們所的老師平時吃好用好習慣了,不好的東西千萬別送,會被拿來比較的。很多考上的學生這幾天都已經先去拜過碼頭了!」 那時候我心中只有一句話:「幹恁老師!」 離開前某位看來相當世故的同學補充,這老師這麼好心提醒我們,當然也要送上一禮聊表心意,我耳邊轟然巨響,心中那句話凋零得只剩頭一個字。 憤怒像是路邊水管被挖破,嘩啦嘩啦噴射而出,如此高等教育!哈哈哈!全班廿三位同學,每人送份不會被比較(或說不會被嫌棄)的禮,等於這些受人景仰的優秀老師們,每年新生入學都可以「有吃又有拿」,剩的還可以送禮敦親睦鄰,真是受人景仰啊!是不是禮送大些有人罩,禮太寒酸也特別關照呢? 或許有人會說:「有什麼好生氣的?這社會就是這樣啊,送禮是一種習慣,還可以是種藝術咧!」我管他習不習慣、藝不藝術,我只在乎以後夠不夠格教小孩和後輩對錯分際。我明白中國人重禮,但這是學術單位,功能不是頒發學位,而是教育。這樣的身教日後學生走後門、行賄賂、貪贓枉法被抓,透過媒體訪問放送全國:「冤枉啊!以前我碩專班的老師教我這叫人情世故!」 師者,所以傳道、授業、解惑。 因為是碩專班,學生大多是社會人士,所以教育學府可以沾染商業惡習嗎?自小開始學習德重於智,怎麼品德教育到了所謂高等教育,卻成了這樣醜惡的怪獸?我知道我無力改變現況,但至少,我不想覺得理所當然,也告誡自己別有朝一日換了位置也換了腦袋。 慎之!誡之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鉤劫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