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昨天看到新聞提及,高中歷史課本在一些用字遣詞上的翻修,便針對這個議題稍微了解一下。
我覺得在看待這件事情上,最好忽略所有政治人物的喊話或批評,新聞中在野黨強烈抨擊執政黨將台獨意識強加在歷史中,但這些抨擊者有哪些是真正的歷史學者呢?又有多少人清楚歷史發展的前因後果呢?因此,我個人以為這些人也只是借題發揮罷了,之前的歷史課本不可否認,的確是以中國歷史為主軸,台灣只是個支線歷史,那是否也有以大陸為正統的意味呢?
我並不在此討論統獨問題,只是念過國立編譯館時期課本的人都可能有印象,念到最後台灣史、台灣地理了解程度反而不如中國,「有種本末倒置的感覺…」那時候總會這樣自問。不過,學校老師大概也注意到這個落差,在出題時台灣相關部分幾乎都是必考題,例如台灣名稱的演進、最早到台灣開墾的朝代、正式將台灣劃入版圖的朝代、台灣首任巡府…等。所以簡單來說,這只是編纂時的史觀角度不同而產生的差別,以民國前的各朝歷史來說也很難客觀公正,通常是以儒家甚至統治者的觀點來看,三國時代就有以曹魏或蜀漢為正統不一的差異,很難去斷定是非對錯。
重點在於,單一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定位如何判別,以孫中山先生來說,雖說中華民國不是他一個人創立的,但他是觀念上的發起者這件事無可否認,就像釋迦摩尼創立佛教,由其弟子發揚光大,否定孫中山先生的國父地位,幾乎等同否定這整個國家,執政黨是否淪為過河拆橋或數典忘祖呢?我想這部分是相當可議的。另外,新聞中提到:「因為中國史濃縮成一冊,於是採取略古詳今的原則編寫,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、黑陶文化,一直編寫到目前的兩岸關係。略古之下,舊石器時代的北京人從中國史中消失了;夏、商、周三代以及長達四百年的魏晉南北朝要在一節課五十分鐘教授完畢。」姑且不論太過粗略這點,我想對於討厭背誦歷史的學生來說,這應該是一大福音吧,哈哈。
至於其他部分,例如大陸改為中國,實際上台灣和中國的確是兩個國家,除非課本在文句上有導入台獨意識,否則倒也沒什麼值得批評之處。

全站熱搜